渠道好赖商品来配
2014-11-19 17:03:39
 

如果说去年是电商年,今年一定是传统零售的全渠道年。电商在发展到一定瓶颈之时想到了与传统零售合作。店商则被线上冲击的七零八落之后,开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从苏宁、国美弱化实体店转而押宝电商渠道,到银泰、王府井百货与阿里、腾讯联姻。诸如超市等最亲民的零售业态,都逐步放弃了独立触网的念头,开始寻求合作。O2O、全渠道等一批新鲜的互联网词汇,深入到了传统零售的发展血脉中。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新老传统零售企业都将全渠道看做是应对新消费环境的利器。某种意义上说,店商从物质不丰富时的固守变为如今的四处找食,是一种进步。

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渠道只能起到一定的聚客作用,而且并非决定性。在笔者看来,传统零售企业所仰仗的全渠道模式大约有两种:背靠BAT(百度、阿里、腾讯)和自给自足。选择前一种模式看似很好,但渠道掌控权属于BAT,传统零售商共享前者的平台、支付工具和客流,话语权有限。

相比于前者,后者显然更不靠谱。传统零售商目前已经习惯于二房东角色,很少有企业能够拿出自己的商品。这意味着,传统零售商耗费巨资搭建一个平台,却销售跟同行差不多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权恐怕只会依据价格。然而,店商却没有价格掌控权。

传统零售企业除非成为阿里、京东那样的平台巨头,否则搭建平台的意义不大。从目前中国零售业的格局来看,短时间内也很难出现可以与之抗衡的品牌。

对于店商而言,全渠道只是一种手段。要想跳出目前的经营泥沼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还是要从模式入手。在一位商业高管看来,挖掘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独有商品比渠道变革更重要。

在美国百货大佬梅西百货刚刚公布的三季度报中,企业实现了超过两成的利润增长。这一数据着实令业绩不佳的国内同行眼热。但本土商业企业是否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试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恐怕是个问题。

回顾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北京稻香村等商业老号的发展历史,掌门人顶住巨大压力推动的模式变革是这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源自:中国服装协会网)